进入九月炒股股票配资网站,一年一度的全国各省选调工作即将轰轰烈烈地拉开帷幕。
近年来,“考公热”持续升温,关注度与报考人数连年攀升。官方数据显示,2025国考共有298.2万名考生完成报名确认,实际参考人数达258.6万,较上年又增加了33.4万人。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弃考率只有13.3%,反映出考生对公务员的价值认同持续深化,备考投入更加笃定。上岸成“公”,已然成为毕业生锚定未来、兑现理想的关键一跃。
而作为公众眼中公务员“优中选优”的队伍、国家领导干部的战略后备力量……选调生在高校应届生中一如既往保持着极高的吸引力。随着报考竞争日趋白热化,围绕选调的讨论声浪亦随之高涨,成为社会瞩目的年度现象。
选调,为何“吃香”何为选调?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选调生政策作为中国独树一帜的党政后备干部选拔机制,应运而生。1983年,中组部印发《关于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的通知》,提出各省、市、自治区每年选调一批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进行重点培养锻炼,选调生工作逐渐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道路。
展开剩余84%其中,有别于传统选调生政策,定向选调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特殊选调形式。鉴于定向选调生往往被视为省市级政府着力培育的后备干部精英,中央及地方政府在招录时,便仅针对既定的国内外重点高校毕业生开展定向选拔。2009年,重庆市针对清华大学单独设置选调生招录计划,至此拉开了“定向选调”的序幕。
当前,在国家大力倡导重点大学毕业生投身基层工作的浪潮下,定向选调生已然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新兴热门方向。相较于其他公务员招录渠道,诸如国家公务员考试(国考)或省级公务员考试(省考),定向选调生制度呈现出两大显著特性。
其一,招录门槛严苛,考察维度多元。该制度不仅将考生资格严格圈定在国内少数重点高校(如“985”“双一流”)范围内,更对候选人的在校履历提出高标准要求。以江苏省为例,规定报考者须同时具备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份、担任学生干部并荣获表彰荣誉等条件——这既抬高了报考者的准入门槛,又强化了对报考者政治素养、组织协调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全方位考察。
截图自《2025年宁夏面向国内部分重点高校招录选调生公告》
截图自《江苏省2025年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选调工作公告》
其二,职业发展前景更为广阔,制度保障更为坚实。录用后的定向选调生,在薪酬待遇、培养体系、岗位分配以及晋升路径等各个环节,通常都能获得组织部门的重点扶持。《上海市2025年度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公告》明确对选调生实施动态管理机制,“建立选调生个人成长档案,进行跟踪培养管理”,并“将选调生培养使用纳入全市干部队伍建设整体规划”。这一系列系统性的政策倾斜,无疑进一步提升了定向选调的吸引力。
最“抢手”高校,是谁近几年来,各省份的选调生招录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一系列颇具代表性的招录政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就包括江苏省的名校优生定岗特选计划、吉林省的定向招录高层次选调生计划等。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部分省份更是将定向选调生政策提升至战略高度。四川就将定向选调生政策视为省级层面重大的工程项目之一。2018年,在《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中,“常态化从‘双一流’高校定向选调引进紧缺专业优秀毕业生”成为建设西部创新人才高地的重要举措之一。
2025年度选调生招录工作已落下帷幕。那么,究竟哪些高校在定向选调的舞台上频频“亮相”,成为各省份竞相争夺的“香饽饽”呢?
除港澳台地区外,在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山东、湖北、河南等18个地区明确划定了定向选调的高校名单。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细致梳理与分析可知,共有134所高校的学生可报考选调生的地区数量超过5个,其中132所均为“双一流”高校。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这4所985高校学子受到全部18地的青睐,另有30所高校也获得了超过15个地区的选调资格。在定向选调这场人才选拔的“竞技场”中,“名校毕业生”所具备的优势可谓不言自明。江苏的定向选调政策直接以“名校优生”命名,湖北则明确将定向选调范围划定在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优中选优”,已然成为各地招录选调生时一以贯之的原则。
但也可以看到,唯二上榜的两所非“双一流”高校——华东政法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正被越来越多的省份认可。这也体现出,传统意义上的“名校”标签不再是唯一通行证,专业精度、学科特色与区域发展需求的契合度等,正成为高校跻身选调名单的重要变量。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2025年度优培计划在针对留学生的筛选环节,采用了2024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作为重要依据(点击查看2025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事实上,北京自2021年度起便将ARWU作为了选调新的准入门槛。
定向选调的范围与对象,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各省份对选调生的具体要求与期待。浙江、贵州以紧缺专业为导向,致力于为地方发展注入专业对口的智力支持;天津、河北、广东则聚焦一流学科或重点学科进行定向选调;而上海更是将上海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大学纳入试点高校范畴,展现出对新兴科研力量与创新人才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吸纳。
选调热,也应“降降温”去年,一则“选调生不满分配至嘉峪关”的消息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研究生顾某考取选调生后,因未能被分配至家乡兰州在朋友圈发文表达对工作地的不满与吐槽。顾某虽头顶名校光环,成绩优异出众,但却未能契合选调中“吃苦耐劳,志愿到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这一核心要求,大家纷纷感慨当地“选错了人”。
诚然,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对选调生岗位的吸引力产生了显著影响。通常而言,北京、上海和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定向选调对众多名校毕业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一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即便定向选调名额充足,还额外提供“政策福利”,但依然难以吸引众多报考者。近年来,四川省的甘孜州和阿坝州,以及黑龙江省的佳木斯市和牡丹江市,部分选调岗位甚至出现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被无奈取消。
截图自甘孜人事考试网
然而,这些看似“冷门”的岗位,恰恰更需要一批怀揣理想、甘于奉献的青年投身其中。但在当前“选调热”的大背景下,部分学子并未对未来的职业规划进行深入思考,仅凭一时的冲动或他人的影响就盲目跟风、贸然报名。待真正了解岗位情况或面临实际困难时,又心生悔意,选择放弃。
选调制度的初衷,是为国家机关选拔更多真正有志于投身公共行政管理的有志青年,然而,如此盲目进行“体质追逐”,不仅可能导致国家“选错了人”,无法招募到真正适合基层岗位、愿意扎根奉献的人才,也让部分学子“选错了路”——偏离了自己原本的职业期望和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这不仅不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甚至对国家创新事业的发展产生阻碍。
2008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对选调生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坚持和完善选调生制度,精心挑选优秀大学生到基层艰苦岗位和复杂环境中去锻炼。几十万选调生们活跃在基层一线,本着“学而优则仕”的初心,服务社会、造福人民,正逐渐成长为预备干部中的中坚力量。
干部在基层成长,干部从基层选拔,干部到基层培养,是我们党的一贯用人方针。当前炒股股票配资网站,选调工作继续高歌猛进地开展,应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选调,让选调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助力选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真正成为国家选拔培养优秀干部、推动基层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引擎。
发布于:上海市广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